近年来随着数据中心体量的不断提升,50万台服务器规模以上的数据中心已不鲜见,这些数据中心的拥有者们,需要通过服务器等硬件的定制开发,来降低成本,并掀起更快速的数据中心创新革命。
但即便是像Facebook或Google这样的巨头,也没有可能独立基于如此多复杂的硬件细节和业务场景,确保持续不断的创新,这就为硬件的开源和开放提供了舞台。
近日,全球科技研究机构Omdia正式发布《全球开放计算发展报告》,该报告指出,随着开放生态的发展,未来基于开放标准的基础设施占比将持续增加,开放计算将成为未来IT基础架构创新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这意味着,开放计算已经开始由过去的互联网用户独享的“边缘地带”,逐渐走到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的舞台中心。
开放计算更具想象力
是未来IT基础架构
创新核心动力
马克·安德森说“软件正在吞噬世界”,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进入云时代之后,似乎一切都在发生。
起初的虚拟化技术实现了硬件细节的抽象,让基础设施成为由软件管理的单一实体。
而云计算的出现又进一步使硬件成为一种抽象资源,云化应用让硬件的运维变成了一种服务,而硬件的存在感似乎逐渐在云时代走向衰退。
事实上,从软硬件的创新进程来看,硬件的创新确实不如软件创新迭代速度快。
开放计算对于创新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因为开放硬件的创新一旦形成标准,就会立刻革新一个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效能提升,这也是任何软件创新都无法跨越的鸿沟。
从开源的角度而言,无论是linux还是OpenStack都受到很多关注,社区也更成熟。相比而言,开源的硬件也稍显落后,这是开放计算的推动者们要着力改变的现状。
Omida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仅有7%的服务器基于开放标准,预测2021年将有36%的服务器基于开放标准,而到2025年这一比例将继续提升至40%。
近十年,开放计算已延伸至数据中心的各个角落,包括服务器、存储、网络、供电、散热、基础设施管理等,以及数据中心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和互联网厂商。
可以说,如今的开放计算已经建立了面向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完整生态。
来源:《全球开放计算发展报告》
开放计算起源于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如今正向中小型数据中心和非互联网行业渗透。
电信、金融、游戏、电商、医疗、汽车制造等行业已经或正在尝试部署符合开放计算标准的IT基础设施。
《报告》指出,开放计算设备可节省超三成以上的资本和运营支出,行业用户应重新评估开放计算基础架构的优势,逐步打消部署规模和投资回报的顾虑。
因为,越来越多的行业用户即便没有Facebook、微软或阿里巴巴那样的部署规模,也可享受开放计算基础设施带来的收益。
开放计算加速新技术落地
从互联网到各行业
将惠及更多领域
毫无疑问,过去几年无论是以OpenStack为代表的私有云市场,还是以Kubernetes为代表的容器云市场,无不是依托开源和开放的新模式,成为了重塑软件产业的一把新钥匙。
而在数据中心领域,开放计算和开源硬件也正在成为一种新趋势和新力量,加速着全球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新一轮变革和创新。
除了数据中心,开放计算在促进AI、边缘计算等新技术应用领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首先在边缘侧,开放计算试图解决服务器规范和电信规范的融合问题,促进了边缘计算的普及。
应用开放计算的服务器如今已在北美和欧洲的电信行业进行部署,还有其他行业也有所应用。
其次,当前全球AI生态离散化的趋势愈发明显,芯片多元化、框架算法多元化、工具多元化等等,带来了越来越高的学习和使用成本。
众多的 AI 芯片提供了面向不同计算负载的多元算力,同时也带来了多元芯片适配的挑战,开放计算以开放标准促进多元计算融合,为人工智能创新赋予更多可能,比如简化人工智能基础架构设计,缩短面向AI协处理器的开发周期和实现整机设备的大规模采用。
在低碳环保方面,经过十年发展,开源开放技术已经帮助数据中心带来了能效提升,比如开放标准的高密度整机柜,通过集中供电、散热和管理,能够比采用传统服务器能耗降低15%。
采用新型液冷技术方案,能节省30%以上电量。
目前国内的大型互联网数据中心已经使用了开放计算架构,PUE可以达到1.2,系统故障率降低90%,运维效率提升3倍,总成本降低10%。
经过10年发展,开放计算已成为全球数据中心领域的一种创新产业协同模式,形成三大开放计算组织为主要平台和载体,实现IT基础架构在产品、规范、知识产权等成果的共享,从而加速新技术的落地和实践,推动绿色高效数据中心建设。
而随着开放计算产业生态的进一步发展,开放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迭代升级亦会加速,相信会有越来越多中小规模数据中心将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