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传统业务基因的自然注入,工业互联网市场中领跑的参与者正表现出越来越鲜明的企业特色。此前宣布将打造“一流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曙光,正在试图强化这些基因级的属性。
“曙光将通过抢占高端制造业的制高点,打造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在10月中旬的中科曙光2018全国巡展在北京站中,曙光云计算集团总裁关宏明表示,曙光将围绕工业互联网建设三大服务体系,包括工业互联网门户、工业超算服务,和工业大数据服务。
制造业战略地位的提高对整体生态环境提出了新的资源需求,尤其是在智能制造以及企业数字化转型维度上,能够支撑新应用、新业务的新兴基础设施受到了服务商的广泛关注。
门户平台被认为是新兴基础设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服务商而言,筹建平台级工业互联网门户需要一些高端的资源整合能力,例如国家级的门户平台,以及行业属性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并最终能将这些综合性资源通过地方性的区域平台予以落地。
曙光云计算集团总裁 关宏明
曙光先天的基因优势让这种整合成为了可能。关宏明说,曙光正在将如国家级的资源、政策和行业专项能力进行整合,并已展开了地方性的服务对接。这些努力将以实现搭建“一流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愿景为目标,服务于国家战略。
从当下制造业面向企业数字化和智能制造的转型需求出发,一个工业互联网门户需要对外提供至少两项核心的市场服务内容,一是工业云市场服务,二是工业品市场服务。
工业云业务有其行业属性,本质上仍在当下企业云化大背景内,所以聚焦应用、提供包括工业APP服务在内的专业服务是其“主业”;而工业品领域的市场服务则相对传统,比拼的是聚合供应商并提供撮合交易的能力是核心。
在后者,推动国家政策、地方资源和专业能力的衔接融合将是能力养成的关键。“曙光从未缺席过国家的战略,我们就像是伴随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而生的一家公司。”关宏明在演讲中的这段表达,在相当程度上表明了曙光这一既有能力的原因。
这些经验积累让曙光有能力在其工业互联网平台之上,提供三个库级服务。关宏明说,这就包括了专家库、解决方案库和案例库。
三个库服务,可以说是对处在业务转型中的企业,充满吸引力、经验性质的内容。尤其是对于那些普遍缺少经验指导、区域市场中广泛分布的制造业企业而言,此类专家的政策辅导,成功的解决方案,以及示范点的参考等,往往意味着少走弯路。
具备以上功能与价值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是曙光围绕工业互联网建设的三大服务产品体系中的一个。相较而言,另外两个服务模块更具曙光传统业务的基因和优势——工业超算服务和工业大数据服务。
超算基本可以被视为曙光的核心能力。在稍早前本月18日发布的《2018年中国高性能计算机TOP100排行榜》中,中科曙光以40台系统入围榜单,已是继2009至2016年连续8年蝉联榜首后第九次夺冠。曙光部署于中国气象局的超算系统及曙光E级高性能计算机原型系统等知名项目都已进入榜单。
现在,基于中科院背景以及国家一些重大项目的支持,曙光在人工智能芯片、人工智能管理平台、人工智能服务领域都已有了相当的积累。这些积累最终也成为了曙光当下工业超算服务的基础和业务基因——如安全可控。目前,曙光是中科院先进计算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联盟的理事长单位,。
“工业大数据领域,曙光提供基于工业数据的全系列改造服务。”关宏明说,这些服务从前端数据接入、到企业数据平台建设,直到后续的数据融合,“曙光都有很好资源和案例。”
在过去数年间,曙光的城市云布局覆盖了40多个城市,已在市场中建立了云计算、大数据、智慧城市领域的“国家队”形象。
中科曙光的首席运营官 叶健
“在城市云领域,除了系统安全、网络安全,很重要一个是服务安全。服务安全方面,曙光是通过中央网信办云服务网络安全审查和工信部云服务能力评估双‘增强级’的云计算、大数据服务供应商,这样的供应商在国内只有两家。”中科曙光的首席运营官叶健说,“在服务安全方面,曙光非常有保证。”
这一未来将拓展至100个城市的城市云布局,将成为推动曙光工业互联网落地的重要载体。“上接国家资源,中间整合行业资源,通过城市云落地至地方,最终服务于地方企业的产业升级和转型。”关宏明说,曙光正在为一些大中型企业构建有行业特色的工业互联网自主平台,也在针对经济活力较强的地区落地相关国家级的创新中心,这些内容最终都将整合到曙光开放的工业互联网生态环境中。
“工业互联网实际上是一个多云互动、多云共生的基础设施平台。”关宏明说。
在此前举行的中科曙光2018全国巡展北京站中,中科曙光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契机,先后和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沈抚新区、云南省个旧市人民政府、平煤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上海超算中心、安世亚太、并行科技和海思堡集团签署了生态合作协议。
据悉,在目前项目领域,曙光已入围了多地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服务的供应商名录。
- END -
【IT创事记】创见科技未来,旨在为读者提供科技企业和科技趋势的前瞻分析与评论。创始人祁萌,为资深科技自媒体人,曾任《商业伙伴》副总编、《电脑商报》主编、都市媒体记者编辑,从业超过14年。
【IT创事记】同名专栏入驻各主流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