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智慧教育最后一公里 百余长沙校长与腾讯共话未来校园建设

9月26日,由腾讯教育、企业微信和校长会联合主办的“链接共享:创生未来教育生态圈——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与应用专题研讨会”在长沙湖南师范大学举办。来自教育行业的信息化专家、长沙地区百余所学校的校长和信息化负责人,以及教育企业代表聚焦教育生态圈的构建,从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学校管理、家校共育等视角展开讨论,共同探索如何用创新技术推动智慧教育的发展。

创建智慧教育示范区 教育信息化的长沙实践

当前,全球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周期。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新生态?

湖南师范大学副校长王善平

湖南师范大学副校长王善平在致辞中指出,教育也要与时俱进,无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目标,还是“一带一路”、乡村振兴等国家级战略计划,都需要靠教育培养人才来实现。王善平认为,未来的教育变革既包括教育理念的变化,也包括教育技术的提升,以及教育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应用。这不只是各级高校、中小学的工作,也需要有能力的科技企业来共同实现。

长沙市教育局副局长缪雅琴

2019年5月,长沙市入围教育部2019年度“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区域名单。在过去一年多的建设中,长沙市教育局在推行教育信息化,构筑长沙智慧教育新生态上取得了积极成果。

长沙市教育局副局长缪雅琴介绍,长沙以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为契机,以网络学习空间应用为纽带,着力优化空间环境,打造互联共享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应用集成管理,汇聚教育发展大数据,全面推进基于空间教育、教学、教研、评价方式改革,推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构筑长沙教育发展新生态。

缪雅琴表示,面向未来,长沙将依托智慧城市建设,着力推进教育新基建,全面建设5G校园,全面优化教育应用,建设新型智慧教育云平台,打通教育服务最后一公里;将着力推进后疫情时代的教育教学方式变革;深化新技术应用与空间的融合创新,推进规模化培养与个性化教学的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效能;将着力构建智慧育人体系,构建智慧德育、智慧体育、智慧美育,形成五育并举、智慧育人的新格局。

汇聚长沙地方校长 共话智慧校园建设

围绕智慧校园在落地过程中的问题,湖南师范大学测评研究中心主任杨志明、长沙市第十一中学校长聂庭芳、湖南师范大学附中博才实验中学校长许小平、湖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李晓玲以及腾讯企业微信教育行业总监何奇清等几位嘉宾,分别发表了看法。

湖南师范大学测评研究中心主任杨志明

湖南师范大学测评研究中心主任杨志明教授从考试科学的角度,分享了他对智慧教育评价体系建设的思考,对国家正在推进的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和综合评价,分别从含义,作用和算法基础及其应用,特别是国际经验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等方面,与嘉宾们进行了交流。

以结果评价为例,杨教授认为,当前的突出问题是对测评的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缺乏足够的研究,测评的信度、效度和公平性没有被作为强制性要求向大众公布,测评结果的表达方式忽视了算法的前提条件,测评结果的使用方法导致了“唯分数论” 等严重后果。对于过程评价,杨教授认为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过程评价不被重视、缺乏科学的点评框架,未能分别就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和素养的提升等层面设计好科学的反馈系统,许多智慧教育产品在IT与教育的结合方面明显缺失了教育的本质特点。

他从现实问题入手,着重讨论了教育评价中的算法基础及其应用问题,为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和健全综合评价提出了科学和实用的建议。

长沙市第十一中学校长聂庭芳

长沙市第十一中学校长聂庭芳认为,智慧校园的建设,需要处理好技术与老师、技术与学生、技术与教育本真这三个层面上的关系,通过数据中心构建智慧生态环境,深化信息化教育应用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化的泛在学习等方面全面展开。

湖南师范大学附中博才实验中学校长许小平

湖南师范大学附中博才实验中学校长许小平以博才实验中学打造岳麓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2.0工程试点学校为例,分享了智慧校园建设从顶层规划到课程体系,以及落地到网络课堂的整体思路。

他认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本质不可能变化。未来教育将逐步从“应试本位”走向“人的本位”,未来学校将从班级授课走向学习共同体,将去教师中心化从而变成师生共有的学习中心。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管理等深度融合,未来的教育将让学习方式更多样,让学生个性更彰显。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李晓玲

针对信息化时代的家校共育,湖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李晓玲以师大附小的德育课案例分享了实践经验。通过公众号、微信群、QQ群等信息化工具,师大附小搭建了家校沟通的组织平台、活动平台,让学校和家长以平等的姿态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加强彼此的理解和合作。

企业微信教育行业总监何奇清

疫情期间,企业微信作为家庭与学校的重要连接纽带,在停课不停学时期的家校沟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企业微信教育行业总监何奇清分享了企业微信对家校共育的助力。他介绍说,企业微信最大的特点是实现了家校的无缝连接。能够帮助老师减轻不必要的负担,提升工作效率,让老师重新当回老师;同时,通过企业微信丰富的功能模块,可以用一个平台实现轻量而高效的家校沟通。

何奇清表示,基于企业微信开放平台,腾讯教育和企业微信将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数据为导向,以更轻便、更灵活的服务模式,探索智慧时代家校共育的新模式。

学校+科技企业 探讨未来人才培养

信息化时代,未来人才需要具备什么素养?未来人才的培养方式需要做出哪些改变?在本次研讨会的圆桌讨论上,华南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马华,长沙市清水塘教育集团理事长、清水塘小学校长周满意,腾讯教育南区运营总监程立伟分别从高校、基础教育以及科技企业的角度,发表了对于未来人才培养的看法。

圆桌论坛聚焦未来人才培养话题

周满意认为,信息素养和语言一样,是未来人才的一个基本能力。基础教育不仅要注重培养孩子的信息化技能,还要挖掘孩子创造性的能力,比如共情力、探寻力等。

马华从高校人才培养的角度也强调了信息素养的重要性,他认为未来人才素养能力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能力,其二是信息利用能力,以及信息自我挖掘的能力。在教学中,学校应该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力,培养他们去做一些有创造性的事情。

而针对未来人才的培养,周满意认为,首先要引领教师观念转变,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让信息化跟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第二,要有开放、分享的心态,充分利用在线平台,形成终生学习的思想;第三,让学生在信息化、人工智能的启蒙以及课程学习当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腾讯教育南区运营总监程立伟结合腾讯教育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实践经验发表了看法。他认为,教师的信息化理解力是需要最优先提升的。作为科技企业,首先需要帮助教师了解技术的发展趋势,从而对信息化工具有更系统的认知;其次,让信息化工具更加简化,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功能越少越好,而不是越花哨越好。

展望未来教育,程立伟表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将是科技企业在助力教育上的重要突破口,随着这些新技术的成本不断降低,应用日渐成熟,未来的教育将更加智能化、个性化。

据悉,本次研讨会也是腾讯智能教育“光合计划”的一部分:2019年底,由腾讯教育牵头启动的“光合计划”,致力于推动“百千万”三大目标落地——助力100个贫困县的教育扶贫,打造1000所标杆智慧校园,培养10000名校园CIO。腾讯教育推出“光合计划”的初衷,旨在在于携手更多合作伙伴,共同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校园信息化能力,以科技助力教育现代化,构建开放共享、以人为本的全新教育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