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硅谷的互联网企业是一个好的选择么?

过去的一周多每天戴着耳机,对邮箱里看得上眼的简历电话筛选。作为一个「内向」的,不那么喜欢电话沟通的人,我从未这么集中地打过电话 —— 我的舌肌和咬肌得到了前所未有地锻炼,仿佛这辈子要煲的电话粥,说的情话,都得在短短几日里完成。

很多招聘者对待面试是一个居高临下的态度,仿佛一份工作机会是一份给予,是施舍,是「有个工作就不错了你还那么矫情究竟想怎样爱来来不来滚」(这是我在公司所在的众创空间亲耳听到的某个团队的对话)。我(以及我呆过的主要公司:tubitv,途客圈,Juniper)对此都持完全相反的态度。公司和面试者的地位是平等的,更准确地说,面试者的地位要高一些。公司追求人才,应该像小伙子追求心仪的姑娘一样,低眉顺目,孜孜以求。这一点,在第一个电话,第一封 on-site interview 的邮件,第一次接触中应该体现出来。也许我做的还算不错,前两天电话时,一个面试者羞涩地问我:请问您是 HR 么?

我一下子愣了。就我做的微不足道的工作而言,世界上还有比这更美妙的认可么?

言归正传。对于我们,Tubi TV,很多面试者很关心的一个问题,在面试中通过各种显露的,或者隐晦的问题,反复在确认一件事:一家来自硅谷的互联网创业公司,会是我的一个好的选择么?

今天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尽管「屁股决定舌头」,我还是会尽量不偏不倚。

硅谷公司有什么优势?

在如今互联网行业一日千里的背景下,传统外企从之前高大上的金领行业跌入了凡间,无论是成长机会,工资福利都纷纷给国内的互联网企业让位,更有甚者,由于全球经济的低迷和中国企业,新兴企业全方位地抢班夺权,很多外企,如 adobe,yahoo,hp,IBM,oracle 纷纷在退守,甚至让出半壁江山。而互联网外企,由于不可描述的原因,无法在国内展开业务,因此也鲜有研发业务。微软(包括 linkedIn),amazon,hulu,还有尚在残喘的 google 中国,是为数不多的在国内建立研发中心的知名互联网外企。

大多数互联网外企传承硅谷的企业文化:宽松灵活的工作方式,浓厚的工程师文化,人文关怀(提倡 work-life balance),结果导向等等。很多外企还提供一些隐性的,并未放入员工手册中的福利:锻炼英语的机会,开拓视野的机会,去硅谷或者西雅图出差的机会,以及,很多人都关心的,肉身访问外国网站的机会。这些,我来挨个撸一撸。

工程师文化

先说工程师文化。硅谷公司的工程师文化氛围之浓,全球无人出其右。这体现在几个方面:

  • 开放。公司的核心信息和指标基本上全员都可以获取到(至少在初创阶段)。在 Tubi TV,我们所有的 dashboard,包括 DAU,session,retention,用户数,广告机会,当前的CPM 等等指标都有详细的图表,并且每个员工想看的时候都能看到实时的结果。为了让大家有更多的关于公司状态的感觉(sense),我们还在就餐区的大电视上滚动显示当下的核心指标。开放意味着信任,这也是我之前文章里(新的冒险)所说的 trust over control。
  • 结果导向。一切工作以结果论英雄。当数据人人都唾手可得时,各种方案的优劣是可以通过数据来证明的。如果数据证明老板是错的,那么就可以推翻老板的方案。这是所谓的 data over authority。
  • 为员工提供持续成长的机会。在 coursera / udemy 上上一门课,平时去参加个会,购买技术书籍材料,只要合乎情理,没问题,公司报销;更有甚者,你去大学进修,如果修到了学分,公司也能报销(一般大公司会有 $5000 每人每年的上限,足够去 stanford 修一门课程了)。
  • 全公司上下对工程师的尊敬。拿 Tubi TV 来说,我们的商业模型是帮助好莱坞的影视工作室变现他们的长尾内容:我们通过为用户提供可以免费观看的影视剧(这些剧我们零成本从好莱坞签下),在用户观看的过程中通过插播广告来变现,和好莱坞的工作室们共享收益。这样一个业务,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我们和好莱坞建立起来的长期合作关系,而非我们的技术或者产品;我们变现的能力有赖于销售拉广告客户的水平(至少在初期)。在我加入之前,我们的技术烂的一塌糊涂,但公司商业上很成功,收入不少。创始人并没有因此仅仅把技术当成是实现商业目标的一个工具,一种手段,而是坚信公司的上限取决于我们的技术能力,不遗余力在各种场合向大家灌输技术的重要性,工程师的重要性。在公司自由现金流紧张,不得不砍掉招人名额(不是砍人)时,最为昂贵的技术职位却总是被努力保留下来,技术团队的招聘基本上是不间断的。

人文关怀

相对于国内公司追求高速发展,对员工不遗余力地使用,硅谷的公司对人的关怀是值得称道的。这里面最重要的思想是:work-life balance,也就是所谓的工作生活的平衡。

二十岁的时候,我们并太不追求工作生活的平衡。除了偶尔的把妹撩汉外,工作可以是生活的全部。

二十五岁到三十岁,这会成为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大多数人会在这个阶段成家,所谓成家立业,基本是先有家后有业(有个理论是:male marriage wage premium)。一旦有了家庭,就有了牵挂,有了责任,需要挤出很多时间照顾家庭。

三十岁后,有了孩子,添了更多的快乐,也会有更多的烦恼。孩子是需要父母陪伴的,对她们而言,即便物质上富足,没有陪伴的童年(少年)是不幸的。

然而,对于绝大多数工程师而言,三十岁还难言财富自由。即便财富自由,也很难「人身自由」。国内互联网公司倡导的996,生生地把工作和生活对立起来。我有一对已不算年轻的工程师夫妇朋友,工作了快十年,两人一年收入加起来一百多万,算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为此付出的惨痛代价是他们每天见面的时间多在半夜十一二点;周末,总凑不上时间,一起手牵着手看场电影都是奢望。在这种工作压力下,如果没有女方付出牺牲,甚至连要孩子都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有次大家见面,聊到这个沉重的话题,我嘴贱说了句:我怎么觉得你们这生活,像是凑合着对食。。。对方一时语塞。

硅谷的企业不提倡这样的工作方式,它有几个特点:

  • 灵活的工作时间。没有上下班打卡,也没有996,更不会要求你成为奋斗者。
  • 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在家办公」。家里有点事,或者天气糟糕,或者得了点小病,不用浪费宝贵的年假,跟老板同事说一声,在家办公即可。
  • 几乎无障碍的休假方式。普通员工如有度假计划,提前通知老板就好,做好项目的交接,即可飞到鸟不拉屎,手机没有信号,网络无法覆盖的地方浪。一两周,两三周,老板都不太会有异议。有时候,思乡病犯了,假却不够了(比如想回家一个月,却只剩两周假),可以先有多少休多少,再 work from hometown 个两周,飞回家乡,病治好了,再回来好好干活。在 Tubi TV,我告诉北京的同事,过年前后可以 work from hometown,省得和恐怖的春运对对撞。

这其实是对人最大的关怀和信任。这样的制度在不被滥用的情况下,会大大提高工作的满意度。

隐性福利

有些福利,是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对职业生涯很有帮助的。比如说英文。在外企里面,由于有一个良好的英文环境,不出半年,一个工程师的英文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会得到飞跃提升。我们知道,工程师这个职业,少不了和英文打交道 —— 很多第一手的资料(在线文档,图书)都是英文,第一手的问答信息也以英文为主。我们笑话有些工程师是 stackoverflow driven development(见我的文章:你要避免的软件开发模式),殊不知,能够 stackoverflow driven,也是一种英文能力的体现。更何况,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如果书面英文尚可的话,可以在 google groups 上和语言/框架的创建者探讨。我曾经和 golang team 的工程师讨论过编译时 bss 段的问题,也跟 elixir 的 creator 问过很 silly 的问题,他们都耐心地跟我解答。如果英文不好,这些讨论将无从展开。当你身处在一个工作的书面语言是英文,跨团队开会用英语讨论,那么,英文的提升会非常大。

另一个福利是人脉圈子。互联网的圈子很小,对于工程师来说,参加几次活动,跳几次槽整个行业的主要人脉可能都已经囊括了,之后基本上就是慢慢发展。加入外企,实际上帮自己拓展出了原本触及不到的人脉,尤其是海外的人脉。在 Juniper,如果没有我老板 Shalang 和 Gilbert 的帮忙,我无法成功肉身访问外国网站;如果没有 haofei 的推荐,我也无从转换身份,加入 Tubi TV 这样的创业公司,提早达成当年出国的主要目标。很多工程师想肉身访问外国网站,很多海外的公司有意延揽国内的人才,无奈受到圈子的限制,互相之间信息不通,彼此只能望洋兴叹。

还有眼界的提升。我不是说在国内的互联网公司就得不到眼界的提升 —— 这和圈子一样,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开始固化。而加入一家来自硅谷的公司有助于打破这种藩篱。通过在工作中的历练和国外同事的交流,可以更新自己的技能栈,know what you don't know。另外,潜在的出差机会还能让你在硅谷落地的几周内,有机会参加参加当地的技术 meetup,或者各种 startup 活动,甚至 stanford 的公开课(要在 event 页面提前注册),来进一步开拓视野。我之前在 Juniper 时,经常到 Sunnyvale 出差,每次都把这样的日程安排的满满的,生怕浪费了来之不易的机会。我参加过 siri 创始人的讲座,看过 500 startup 组织的 demo day,也和莘莘学子们挤在Wharton 和 Stanford 的阶梯教室里旁听过它们的公开课。这非常非常有助于从视野上提升自己,发现更大的世界。

至于肉身访问外国网站的机会,我只能说,如果你有这样一个目标,做好了上面的功夫,访问外国网站成功只是时间和机会的问题。

这些隐性的福利,你要说值几个钱,似乎很难衡量,但当你需要的时候,它是无价的。

硅谷公司存在的问题

说了这么多好处,也说说问题。一块硬币的两面,你都要看到。

  • 工资和福利并不是最好的。国内某些令人发指的土豪团队,也许是受了《奋斗》的影响,会时不时搞点年终奖整一麻袋现金,或者全员发特斯拉的大福利。不那么土豪的团队,也会整上好几个月甚至十多个月的工资作为年终奖。这在硅谷公司几乎不可能。
  • 个人的发展未必是最佳轨迹。国内的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发展一日千里。如果跟对了好的互联网公司,个人能力和资历的增值是指数的增长。如果你看过『龙珠』,知道「精神和时间的房子」,那么,国内和国外的互联网发展速度就很像「精神和时间的房子」和外界的速度。
  • 对于崇尚奋斗的年轻人,硅谷的工作氛围更像是养老。去年我跟一个朋友聊过产品的开发速度,他们和我们差不多大小的团队,粗略估计,开发速度是我们的好几倍。他经常访问外国网站看我们的 app,见面第一句话,你们 iphone app 怎么三个月过去了,只做了 xxx,yyy 等几个小功能。我无言而对。硅谷相对宽松的生存环境,让创业公司「朝生暮死」的压力不像国内没那么大,整个社会的氛围又对工作生活的平衡很注重,所以有时会让人受不了这种「悠闲」。Paul Graham 说过 (似乎是他吧):人所承受的痛苦是恒定的。有的人愿意把痛苦集中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奋斗),有的人愿意把痛苦均匀放在一生。这都没有错。996的「受害者」也许某天会感谢这段拼搏的日子;而宽松氛围的受益者可能某天会后悔当年为何不再努力一些。问题叠着问题,编织成了日子;选择就着选择,打造出我们的生活。

综合看来,要不要去来自硅谷的互联网公司,并非显而易见的。说说你的选择吧?